生物考察(上)

法國探險家菲利普·科莫爾森在他的《馬達加斯加島考察日記》中曾經寫道:“自然造化撤退到這裡找到了秘密的避難所,如果你來到這裡,便會發現每邁動一步就有珍奇的物種與你見面……”

2003年的5月,一支國際科學考察隊來到這個搏擊在汪洋大海中的 “諾亞方舟”,希望了解當地動植物的生存策略。

正午,我們站在一排猴子面包樹下,望著一隻雌性紅頸狐猴,以及與她相伴的一隻雄性黑白頸狐猴。“噓!”讓·克勞德·道布瑞勒(Jean-Claude Dobrilla)警告我們:“如果你不巧必須與狐猴(Lemur)來場大叫比賽,它們穩贏的。”這些無精打採的靈長類多半待在樹上的陰影處納涼,但隨即,彷佛為了証實道布瑞勒所言不假,它們開始叫喊起來,那聲音聽起來像是混雜著狗吠聲、貓頭鷹的呼呼笑與小鳥尖促的鳴叫。這漸強的叫聲十分響亮,但幸好在其它狐猴開始附和之前便平息下來。

道布瑞勒對我說:“狐猴的祖先很可能橫越了400公裡的水路,從非洲來到草木叢生的馬達加斯加﹔這位祖先演化出50多個美麗物種,色彩多樣,臉形似犬。它們因為在狹窄的生態棲境上有著驚人的進化而更顯迷人,也因為嚴重的森林砍伐而備受威脅。”

然而有時候自然界的生物能夠成功地抵抗人類憑借高科技造成的威脅。就在我們與狐猴共存的熱帶雨林盡頭,地處馬達加斯加島西部的波馬拉哈青戈自然保護區(the Tsingy of Bemaraha nature reserve,Madagascar)卻是一個極端之地,那裡自然可以自行應付一切。148平方千米的石灰質地表覆蓋了整個保護區,經過1億多年的風雨侵蝕形成針狀螺旋的超凡景觀——成千上萬的石灰質尖峰,形如巨針,多數高達50多米。無論是石針林頂端,還是由之形成的縱深30到50米的峽谷底部,抑或地下溶洞,都棲息和繁衍著種類繁多的稀有動植物,仿佛一座垂直的生物“伊甸園”。直到今天,人類一般的交通工具無法進入這裡。自然界竟如此神奇,在人類圍剿下創造性地適應了極端嚴酷的環境。

我和6位科學家,將花費兩周的時間在這個神話般的保護區內近距離研究生物區系和地質特性。考察隊中對當地地理狀況真正了解的專家隻有道布瑞勒,加之本身為職業洞穴專家,他自然而然被大家推選為此次考察的領導者。道布瑞勒自從1989年以來一直生活在馬達加斯加島,仿佛隻有他的一聲“芝麻開門”,其他人才能有幸進入這座垂直迷宮,而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正是從他手上得到了對整個自然保護區有地圖佐証的重要評估。

令人目眩的陽光炙烤著石針林的頂端,而植物茂密的狹窄峽谷黑森森一片,讓人畏懼。科考大本營建立在谷底一個巨型溶洞內部,石針林頂端溫度輕而易舉地超過45℃,而溶洞內部不過25℃。大本營充當廚房和餐廳,也是眾多科研器材的倉庫。那是一個復雜的喀斯特網絡,延伸方圓數英裡,人類對其所知甚少。8月份雨季到來之后,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會在峽谷中形成可怕的洪流,一路蕩平任何障礙物。

我們還需要在石針林頂端建立一個臨時實驗室。一個表面由黃色可反射光材料制成的球形實驗室被固定在四根石柱中間,仿佛懸浮在天地之間。實驗室直徑有3米,科考隊員可以在其中輪番休息和工作。此外,實驗室也供考察隊成員整理器械、儲藏植物標本並進行初步的分析。我和植物學家讓·雅克·德拉沃奧克斯(Jean-Jacques Delavaux)和自然學家安卓·皮埃拉斯(Andr? Peyrieras)把工具收拾整齊,准備在球形實驗室中待一段時間。他們支起一個工作台,把顯微鏡放入觀察箱內,又在旁邊系上了吊床。但是干旱季節並不適合觀察工作,“所有的動物要在谷底待5個月,”皮埃拉斯說,“而且植物經受炙烤,沒有耐心等到8月第一場雨的到來”。所有能動的生物,包括鳥類和昆虫,在旱季都要遷徙。在石針林頂端隻有一種小型鬣蜥適應了旱季的嚴酷生活。德拉沃奧克斯用像機拍下了一隻鬣蜥的樣子,它在幾天之后被考察隊的科學家捕獲。皮埃拉斯告訴我:“這是實實在在的一種適應自然的模式,鬣蜥的體色與周圍的石頭一模一樣,於是乎在它所屬的蜥蜴科中顯得與眾不同而成為單獨的一個亞科。”

這些植物旱季一來葉子就掉光,不過鮮花卻盛開,特別顯眼地招來傳粉昆虫以保証種群的順利繁衍。這是一個偉大的生存策略,經得住極端惡劣的氣候考驗。

約10億年前,岡瓦那大陸(Gondwanaland)一分為五,形成了馬達加斯加島、非洲、印度南極洲和澳洲。馬達加斯加島,這個新生的島嶼逐漸成為各種樹棲、湖棲動物的家園。這些動物設法游泳或是抱著樹枝穿越了莫桑比克海峽——那時這條水路還比較淺。這個處於非洲和亞洲中間的大型島嶼保留了一定數量的有關自身進化歷史的遺跡,成為那個遠古時代島外世界的活見証。這次考察的核心目的就是找到這些古老遺跡。

考察正式開始那天一大早,德拉沃奧克斯率先找到了一個期待已舊的“古老遺跡”—一種分泌粘稠液體和強烈芳香的花。皮埃拉斯手上拿著籠子,准備完成石針林頂端的考察后下到谷底森林中設陷阱捕捉長尾狸貓(Fossa)。長尾狸貓是一種哺乳動物,外形一半像貓鼬(Mongoose)一半像美洲獅(Puma),是唯一捕食原始森林中狐猴的食肉動物。長尾狸貓能夠頑強地掙扎在滅絕線之上,盡管人類不遺餘力地砍伐原始森林以破壞他們的棲息環境。

在人類於2000年前來到這個島嶼的時候,島上曾有17或者18種大型動物,擁有一個具備豐富多樣性的動物種群。美國杜克大學的動物學博士大衛·波尼(David Burney)曾做過多年的研究,他在一篇文章中說:“今天,你環顧整個馬達加斯加島,所有的大型動物都消失得無影無蹤。倖存的大型動物是鱷魚和野豬,但是許多人都認為它們是人類帶來的。”

這次來馬達加斯加島,德拉沃奧克斯的目標是青戈保護區的最高區域。那裡的石柱堅硬、鋒利,可以輕而易舉地劃破最好的鞋子。德拉沃奧克斯和我來到實驗室附近的一個地方,發現有6到7種大戟屬(Euphorbia viguieri)植物,集中生長在同一個土坑。德拉沃奧克斯盡可能地接近那些花,並觀察它們。“這些植物僅僅在雨季長葉子,旱季一來葉子就掉光,所以光合作用隻能依賴莖來進行。”德拉沃奧克斯邊觀察邊對我說,“當葉子掉光之后,這種美麗的植物發芽開花,特別顯眼地招來傳粉昆虫,以此保証種的繁衍。這是一種偉大的生存策略,經受住了極端惡劣的氣候和群落生境的考驗!”